汉语词典

词语:

3字词语

共 25216 条词语

3字词语列表
  • 婆猴伎

    pó hóu jì

    ①.亦作“婆侯伎”。②.杂技名。相传周成王时南方有扶娄国,其人善机巧,能易形改服及神怪变幻。后世乐府皆传其技,俗谓之婆猴伎。“婆猴”即“扶娄”之音变。参阅晋王嘉《拾遗记·周》。[查看详情]

  • 佛顶菊

    fó dǐng jú

    即佛头菊。菊花的一种。花心大而突起,似佛顶,故名。详“佛头菊”。[查看详情]

  • 直笼桶

    zhí lóng tǒng

    臃肿貌。[查看详情]

  • 锥刺股

    zhuī cì gǔ

    用锥子往大腿上刺,形容刻苦学习。[查看详情]

  • 打寒颤

    dă hán zhàn

    同“打寒战”。[查看详情]

  • 冷冻厂

    lěng dòng chăng

    备制、贮藏和销售冷冻食品的工厂。[查看详情]

  • 大部分

    dà bù fèn

    大多数。[查看详情]

  • 二原型

    èr yuán xíng

    二原型表着自身特征的形状。[查看详情]

  • 不像意

    bù xiàng yì

    不合意、不满意。[查看详情]

  • 猫头鹰

    māo tóu yīng

    动物名。鸟纲鸱鸮目。眼睛大而圆,肉食性,昼伏夜出,有强有力的嘴和爪,吃鼠、麻雀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查看详情]

  • 蛔虫病

    huí chóng bìng

    由蛔虫引起的人和其他家养哺乳动物的寄生虫感染。人的蛔虫病多因脾胃虚弱,杂食生冷甘肥油腻,或不洁瓜果蔬菜所致。症见腹痛,痛有休止;亦可痛处有肿块聚起,上下往来活动,虫动则痛作,虫静则痛止;虫痛攻心,相似于胆道蛔虫症;并可有面色苍白或黄白相间或有虫斑、消瘦、呕吐清水。[查看详情]

  • 迪生苑

    dí shēng yuàn

    迪生苑位于天河公园东门的华翠街,避开来自交通要道的喧闹却又不失方便出行,是个难得的居住环境,生活交通都十分的方便。[查看详情]

  • 金钗客

    jīn chāi kè

    妓女。因其头戴金钗,故称。[查看详情]

  • 断层湖

    duàn céng hú

    构造湖的一种。断层陷落积水形成的湖泊。多呈长条状,延伸方向与断层线一致。如中国云南的滇池、东非大裂谷的坦噶尼喀湖等。[查看详情]

  • 避风灯

    bì fēng dēng

    即马灯。因其能防风雨,故名。[查看详情]

  • 掉书囊

    diào shū náng

    见“掉书袋”。[查看详情]

  • 白撞雨

    bái zhuàng yǔ

    ①.亦省称“白撞”。②.方言。暴雨;急骤的雨。[查看详情]

  • 因果性

    yīn guǒ xìng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详“原因与结果”。[查看详情]

  • 弥勒榻

    mí lè tà

    用于坐禅习静的一种短榻。如弥勒佛坐榻状,故称。[查看详情]

  • 奢比尸

    shē bǐ shī

    《海外东经》“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查看详情]

  • 登东厕

    dēng dōng cè

    上厕所。[查看详情]

  • 丑剌剌

    chǒu là là

    羞人答答。[查看详情]

  • 悄冥冥

    qiāo míng míng

    寂静无声的样子。[查看详情]

  • 咖啡因

    kā fēi yīn

    一种存在于茶叶、可可及咖啡中的植物碱。为英语caffeine的音译。结晶体呈柱状,白色有光泽,且有苦味。具兴奋和利尿功能。[查看详情]

  • 竹板书

    zhú băn shū

    一种民间曲艺。说唱者一手打呱嗒板,一手打节子板,配合节拍自说自唱。[查看详情]

  • 鸭黄儿

    yā huáng ér

    宋时浙江人讳鸭,因其含义似乌龟,故骂人鸭黄儿,等于骂人王八蛋。[查看详情]

  • 狼爪骨

    láng zhăo gǔ

    狼爪的骨头。[查看详情]

  • 阊阖风

    chāng hé fēng

    西风;秋风。[查看详情]

  • 三义庙

    sān yì miào

    大邑三义庙位于文庙街月池坝处,大邑同治版县志载:“咸丰以来邑人陈明理、张汝雯等经理重建。”重建之前三义庙又建于何时呢,历史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也无法考究。[查看详情]

  • 端公戏

    duān gōng xì

    从巫师(端公)跳神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陕西、安徽等地。过去带有较多的宗教色彩,解放后大都进行了改革。广西、四川等地的师公戏、师道戏、师公脸壳戏、庆坛戏等均属同一类型。参见“端公”。[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