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8字词语
共 296 条词语
-
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查看详情]
-
旧谓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反映了以成败论人的观点。[查看详情]
-
显示晶体管特性曲线和特性曲线族的仪器。由扫描系统、阶梯波系统和显示系统组成。可显示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低频动态特性,包括反向击穿特性。[查看详情]
-
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查看详情]
-
完全摆脱传统体系结构和技术的束缚,以崭新的理论和技术来开发的新型电子计算机。目前还处于研制阶段。这是一种进一步接近人脑功能的“能听”、“会说”的知识信息处理机。[查看详情]
-
见“成则为王,败则为寇”。[查看详情]
-
1954年4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首次提出。同年六月中·印、中·缅总理的联合声明中重申并确认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已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查看详情]
-
走投无路,无处安身。[查看详情]
-
聪明的人对问题虽然深思熟虑,偶尔也会失误出错。[查看详情]
-
战国时,赵欲伐燕,苏代说赵惠王,以鹬蚌相争持,渔翁得利的比喻,力劝赵王三思后行,以免强秦坐收渔利。典出《战国策·燕策二》。后比喻双方争持不下,而使第三者获利。也作「渔人得利」、「渔人之利」、「渔翁得利」、「渔翁之利」、「鹬蚌相争,渔人获利」。[查看详情]
-
比喻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随遇而安,从一而终。[查看详情]
-
谓如一人决死而战,虽然拥有重兵也不敢轻视。[查看详情]
-
谓说的话虽然动听,但都是骗人的空话。[查看详情]
-
清末反美爱国运动。1904年美国胁迫清政府订立的排斥华工的禁约期满,旅美华侨十余万人提出废约要求,美国政府予以拒绝并提出续订新约。次年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纷纷抗议美国排华,并抵制美货,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纷起响应,掀起反美爱国运动。后遭到美国政府和清政府破坏,但新约也未续订。[查看详情]
-
行程一百里,走过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事情越接近成功越困难,勉励人应再接再厉,以期善始善终。[查看详情]
-
谓施教应该及早。[查看详情]
-
人:贤人;云:助词;亡:失去;殄瘁:病困。贤人死亡了,国事危殆。旧时用来怀念那些身系国家安危的贤人。[查看详情]
-
《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查看详情]
-
比喻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也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查看详情]
-
俟:等待。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查看详情]
-
黎明:天刚亮;庭:厅堂;除:台阶。天刚亮就起来,打扫庭堂院落。指治家过日子很勤谨。[查看详情]
-
爨:烧火煮饭。指称柴草,数米粒做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查看详情]
-
见“一夫拚命,万夫难敌”。[查看详情]
-
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租借九龙的条约。1898年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为:英国租借九龙半岛,租期九十九年;中国保留九龙城内区域的行政权。[查看详情]
-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其研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具有以下特征:在规模上,一方面向巨型化发展,出现了运算速度达几亿次的巨型机,另一方面向微型化发展,出现了小巧灵活的微型机;在使用上进入了以网络为特征的时代;在功能上逐步向智能化发展。中国于1983年制成运算速度达上亿次的巨型机。[查看详情]
-
旧时认为贫困饿死是小事,女子再嫁失去贞节才是大事。清·方苞〈岩镇曹氏女妇贞烈传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言,则村农市儿皆耳熟焉。」后亦用于比喻坚持真理正义,宁死也不丧失原则。[查看详情]
-
谄:巴结,讨好。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查看详情]
-
家财万贯的人,往往珍爱自己,不敢坐在屋檐下,以免被掉落的屋瓦打破头。也作「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查看详情]
-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查看详情]
-
同“项荘舞剑,意在沛公”。[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