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版局要求出版物要使用简化字.
2、最早见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使用已相当普遍,其时被称作“俗体字”。
3、实际上俗体字,或简化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4、唐朝人就在写简化字了,你信吗?一个来自千年之前的唐朝的简体“无”字,让全国的书法专家和文物专家们深感诧异。
5、编者将文献中的繁体字、异体字、俗体字改为相应的简化字和正体字;对文字错衍脱漏的订正,简单的用符号标出,复杂的用文字说明。
6、在使用繁体字的*弯,简化字曾是政治符号,甚至被贴上了“投共附匪”、“忘本卖国”等标签。
7、除了上面提到的“俗体字”,还出现了手头字、简笔字、灭笔字、破体字、省笔字等不同简化字概念,国民政府将这些叫法统一称为“简体字”。
8、我们现在通行的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最早出现于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时,简化字在民间已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9、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曾在上面发表《普通教育应该采用俗体字》的文章,因为当时把简化字称为“俗体字”。
10、受泉州地区方言影响,平舌音和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和边音区别不是很清楚,造成了学生写繁体字、异体字、简化字、错字别字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