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描写“斧”的词语
共 71 条词语
-
持刀执斧。[查看详情]
-
指经斧削而未修整的木料。[查看详情]
-
传说中的仙人。[查看详情]
-
椎和斧。亦借指古代仪仗队中持椎斧的人。[查看详情]
-
即节钺。[查看详情]
-
①.资财与器用。泛指旅费。②.费用。[查看详情]
-
喻对文章的删改。[查看详情]
-
①.《吕氏春秋》②.成语,比喻没有依据地去怀疑他人。启示我们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以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查看详情]
-
一种宽刃的大斧(如任一种战斧或砍木用的斧)[查看详情]
-
见“斧碪”。[查看详情]
-
犹言班门弄斧。[查看详情]
-
皇帝特遣的执法大臣所持之物。斧象征执法之权,节表示使者身份。[查看详情]
-
形容技艺精巧,非人力所能及。清·袁枚也作「鬼斧神工」。[查看详情]
-
谓持斧以为威权。[查看详情]
-
藏兵器的仓库。[查看详情]
-
手持斧钺。表示权威。[查看详情]
-
指坟墓。堂,指四方形而高者;斧,指下宽上狭长形者。语出《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见若斧者矣。从若斧者焉。’”郑玄注:“堂,形四方而高……斧,形旁杀,刃上而长……孔子以为刃上难登,狭又易为功。”[查看详情]
-
文党未学时,与人入山取木,谓欲远学,试投斧于高木上,斧果高挂,因之入长安受学。典出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九七·好学·投斧受经注》。后以投斧比喻决心向学。[查看详情]
-
古代兵器斧钺。萧,通“肃”。《说文·艹部》“萧,艾蒿也。从艹,肃声”清段玉裁注:“与肃同音通用。萧墙、萧斧皆训肃。”按,因斧钺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汉刘向《说苑·善说》:“夫以秦楚之强而报雠于弱薛,譬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宋张孝祥《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文》词:“千里风飞雷厉,四校星流彗扫,萧斧銼春葱。”清吴伟业《退谷歌》:“武陵洞口闻野哭,萧斧斫尽桃花林。”一说萧斧即越斧,见《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周翰注。一说萧斧即芟艾之斧,见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艹部·萧》。[查看详情]
-
①.史前时期的石斧状工具,通常用石制成,一面扁平,另一面弯曲,其切削缘似石斧。②.见“锛子”[查看详情]
-
用来将木料剁削到大致尺寸的单手操作的小工具。[查看详情]
-
班,鲁班,古代巧匠。班门弄斧指在巧匠鲁班门前玩弄大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不自量力。也作「弄斧班门」。[查看详情]
-
拿斧头砍东西。引申指对作品的雕琢。[查看详情]
-
载斧之车。皇帝的重要使者出行时用作导引。[查看详情]
-
汉枚乘《七发》:“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后因以“眉斧”喻女色。[查看详情]
-
斤:斧头。看不见刀斧加工的痕迹。形容精巧自然。[查看详情]
-
修饰。[查看详情]
-
请人改削文字的谦词。也作「斧削@@@斧正」。[查看详情]
-
形容技艺精巧,非人力所能及。也作「神工鬼斧」。[查看详情]
-
①.利斧。齐,通“资”。②.借指象征帝王权力的黄钺。[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