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àn lín yuàn

拼音
hàn lín yuàn
注音
ㄏㄢˋ ㄌㄧㄣˊ ㄩㄢˋ
词性
名词

翰林院的意思

词语解释

翰林院hàn lín yuàn

  1. 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掌院学士属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统称翰林。

    the Imperial Academy;

引证解释

  1. 官署名。 唐•初置,本为各种文艺技术内廷供奉之处。 宋•代犹以翰林院勾当官总领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以至御厨茶酒亦有翰林之称。至于翰林学士供职之所在 唐•为学士院,至 宋•始称翰林学士院。 元•代称翰林兼国史院。 明•将著作、修史、图书等事务并归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 清•沿 明 制翰林院掌编修国史及草拟制诰等其长官为掌院学士。

国语辞典

翰林院hàn lín yuàn

  1. 始于唐代,为待诏之所。宋设翰林学士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此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明改学士院为翰林院掌秘书著作。清代沿之。

网络解释

翰林院

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李白、杜甫、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翰林院的字义分解

  • 翰 [ hàn ] 1. 长而坚硬的羽毛。 理翩振翰。 2. 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 翰苑。翰墨(笔墨,借指诗文书画)。翰藻。

  • 林 [ lín ] 1.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 树林。森林。林海。林薮(➊山林小泽;➋喻丛集的处所)。 2.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 书林。艺林。碑林。儒林。 3. 姓。

  • 院 [ yuàn ] 1. 围墙里房屋四周的空地。 院子。院墙。庭院。 2. 某些机关、学校和公共场所名称。 法院。医院。戏院。

翰林院造句

1、此人正是诗酒风流,名动京华的翰林院学士,诗仙李白。

2、翰林院编修陈仁锡使辽东,未出都,报建洲兵十五万攻宁远,及抵关不见一骑,问之,曰往朝鲜矣。

3、曹雪芹先祖曹鼎望官至翰林院庶士,后又在陕西风翔府、安徽徽州府、江西广信府任知府。

4、帅承瀛的座师、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更是高兴,他当下让刘墉出面,以翰林院众同仁为名,召集翰林聚餐,以贺帅承瀛升迁。

5、题匾者牛瑄,武状元牛凤山之子,同治四年乙丑科进士,殿试获二甲第一,曾任翰林院编修,也是康家女婿,但这些都不是留余匾能够传世的主要原因。

6、当时的著名诗人王士祯和著名古文家汪琬就是他亲自向康熙皇帝推荐的,二人都因此进了翰林院

7、东江米巷西起正阳门,东到崇文门,街道两旁,遍布着钦天监、太医院、詹事府、翰林院、理藩院、太仆寺等衙门,油水极其丰厚。

8、这个人叫梁朗先,他是个没落举人,是前清翰林院的庶吉士。

9、卷末落款为“丙申四月嘉应温仲和”,盖两方印,一为“恨相知晚”,另一为“翰林院检讨嘉应温仲和”。

10、癸巳,命翰林院侍读许景澄充出使俄德和奥大臣,道员李经方充出使日本大臣。

翰林院的相关词语

【翰林院】的常见问题

  1. 翰林院的拼音是什么?翰林院怎么读?

    答:翰林院的拼音是:hàn lín yuàn
    点击 图标播放翰林院的发音。

  2. 翰林院是什么意思?

    答:翰林院的意思是:始于唐代,为待诏之所。宋设翰林学士院,职掌在内朝起草诏旨;此外在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明改学士院为翰林院,掌秘书著作。清代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