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是,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毛注数劾京,未允,至是,贬太子少保,出居杭。
2、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
3、中平初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
4、除老臣外,当朝大臣如参知政事吴奎、御史中丞吕诲、参知政事唐介等也都以王安石“论议迂阔”、“狷狭少容”等为由,极力反对王安石为相。
5、赵倨想起来了,原任御史中丞张升益上月因为父亡回乡奔丧,按照朝廷规定,官员父母亡故,必须守制三年,称为丁忧。
6、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7、谢安高卧东山二十余年,才赴征西将军桓温幕府作官,朝士们在新亭送别,中丞高菘趁着几分醉意,挖苦他说:卿(你)屡违朝命,高卧东山。
8、唯一可惜的就是徐庶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迫投降了曹操,因为是降臣地位尴尬,又因为魏国人才太多,谋臣如雨,只做到御史中丞,实在是可惜。
9、巡抚刘大谟在锦江为他送别,杨慎有《辛丑孟冬,舟发沱江,东阜刘中丞惠历,且约锦江饯别,作此简谢》诗。
10、初,元和中,郑馀庆议,仆射上仪,不与隔品官亢礼,易直为中丞,奏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