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认为张庆熊老师的《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似乎有“言过其实”之嫌。
2、素有桑间濮上之称的濮阳,正以急劲的变化而成为河南的城市“名片”。
3、“***”,于汉族,早有先秦的“桑间濮上”青年男女之约;于少数民族,“金花”妹与“阿鹏”哥一歌定情式的暮聚朝别至今犹兴。
4、《诗经》中有‘关关雎鸠‘、桑间濮上,也有‘穆穆文王‘、玄鸟生商。
5、应该想想,即便没有“桑间濮上之音”,学生是否安坐教室?学生逃课,首先应反思的是教师。
6、以致复旦大学教授在校学术网站上发文《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指出:“如今的学生已经分不清学术研究第一位还是娱乐追星更重要!”。
7、在格杀已经悄然摆开的阵势前,他们将痛楚哀伤隐藏在优雅的仪式中,让清丽明澈的韵致像花儿一样无拘无束地开放在桑间濮上……
8、春秋时期,卫成公迁都濮阳,带来了思想解放、文化发展,一时间,“卫郑新声”风靡华夏,“桑间濮上”成为当时最美的繁荣景象。
9、每年春三月,初民们像现在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一样尽情享受男欢女爱,桑间濮上,奔者不禁。
10、这个观点与传统的“《诗经》是民歌,是记录先民生活的桑间濮上之音”的说法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