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玲摆脱政治磨难、追还政治真面的强烈欲望,使她的言论、行动乃至创作有了双重性质。
2、1936年,由白区转移到延安,意味着丁玲彻底完成了从个体到集体的精神选择,完成了身份意识的重建与确定。丁玲的自救是通过政治身份的选择与确立完成的。
3、会上发言的人很多,康濯也发言了,刘白羽说丁玲领导下的干部揭发了丁玲的问题,实际指的就是康濯。
4、1955年“丁陈反党集团案”对于丁玲的迫害影响虽然很大,对其影响更深远的还是1933年那次,刚刚擦干胡也频血迹的丁玲,经历了终其一生苦难的“三年囚居”。
5、这本书大致从130页丁玲投奔“革命”开始,便有点枯燥了,遍地书名号。
6、我1946年在张家口的时候就认识丁玲了,她,萧军,艾青,萧三,好像还有贺敬之,我们常在一起谈天。
7、丁玲住在鸡舍西头的一间小屋里,屋里火墙子的铁丝上搭着一双刚洗过的绿袜子。
8、1947年,丁玲曾在涿鹿的温泉屯创作出反映土改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9、太阳初升,雾气霭霭,初秋的晨风当中带着丝丝凉意,吹得宫殿内的风铃丁玲作响。
10、在这六十家日记作者中不乏文学家,如诗人查慎行、吴骞、何绍基、袁昶、沈曾植、林庚白,作家包天笑、阿英、傅彦长、丁玲、康嗣群等。